筊杯圣杯

Copyright Claim

筊杯圣杯

Boost
0
3
0

Print Profile(1)

All
X1 Carbon
P1S
P1P
X1
X1E
A1

0.2mm layer, 6 walls, 25% infill
0.2mm layer, 6 walls, 25% infill
Designer
25 min
1 plate

Boost
0
3
0
0
6
0
Released

Description

宋朝程大昌所著的《演繁露·卜教》中记载,古人以蚌壳作为货币,亦采用两片蚌壳作为杯筊,当时称为「杯珓」。但是蚌壳容易摔裂,于是后来改用木制或竹制,将一小段木头或竹根中分为二,略削切如蛤形。关于「杯珓」两字的字源,程大昌推论:因蚌壳可以盛水如杯子,于是用「杯」这个字;珓的音和「教」的音类似,表示借用杯珓的仰俯來传达神佛的意志以教示人们,才用「珓」这个字。

廿四孝中亦有一则故事与杯筊有关,传说:丁兰是个大逆不孝的农夫,每当母亲晚些送饭时,就会恶言相向甚至于动手殴打她。有一天,丁母又迟到了,丁兰好生气,心想到时候一定要迎头痛打母亲一顿。

这时候,不经意看到有一双小鸟,口中衔着饵食飞到树梢,他很好奇,就蹑手蹑脚爬上去瞧瞧。原来母鸟生病了,羽毛掉了不少,小鸟正喂食虚弱的母鸟。丁兰深自悔悟,当下发愿从今以后要好好孝顺母亲。

此时,丁兰看到母亲从大老远匆匆跑來,马上敞开双手奔向母亲。母亲误以为丁兰又要殴打她了,情急之下跃入大池塘中。丁兰大吃一惊,立即跟着跳下去,但是在悲切的哭喊声中,他遍寻不着母亲,一直努力到日落西山,只找到一块木板。丁兰抱着木板回家,把它当做母亲一般日夜奉祀,这就是「神祖牌位」的起源。而后丁兰又裁了两块木板,并做俯仰阴阳两面,无论何事,都用这两块板子请示母亲,亦被视为「杯筊」的起源故事。

一个刘伯温与“踣杯”有关的故事。相传,刘伯温、何大海、常遇春为寻找主公朱元璋反元建立大明江山,打扮成走江湖模样。有一次三人走得脚酸腿痛,就走到一户富翁家请求歇脚隔日再走。富翁看到这三个人像行医的江湖大汉,就提出:“我的女儿病了三年。若能冶好我女儿的病就感恩不尽,住宿更不在话下。”刘伯温看了一下何大海和常遇春开口说:“好!我们试试看。”他们看了一下病,问了病历,走出门外各自搓下身上污物,一人一小粒,给富翁的女儿配开水服用。说来奇怪,服后病好了几分。富翁将刘伯温等三人作为贵客招待,並将女儿的卧房也让出来给客人住。刘们温等人把褡裢挂在门栓上就入睡了。

富翁门口池塘有只青蛙精,三年来每天晚上人睡静时,就跑来作弄他的女儿。这天晚上青蛙精来到门前叫道:“竹哥!柳哥!樟哥!开开门呀!”竹哥说:“不行了!今晚樟哥柳哥背褡裢啦!”停了一会青蛙精又叫了。刘伯温三人睡在床上,被叫声吵醒了,偷偷观看,发现两道光在门口闪亮。青蛙精听到里面有动静,一溜跑进门口池塘里。第二天,他们仔细察看,“门鬼(指锁)”是千年樟雕的,门栓是千年柳刨成的,门后还有一支近人高的千年竹,肯定了池中有怪物,就发落主人把门口池水戽干,看个究竟。主人招来了很多人,不到两小时戽干了。在石洞找出了一只青蛙,刘伯温他们三人把它杀了煮熟吃掉,连骨头也烧灰研末,配烧酒喝了。从此富翁的女儿病全好了。

几天以后,刘伯温三人要动身时,向富翁要来门后的千年竹做扁担。竹跟他们在一起,会讲话当向导,一到岔路口,会指明该走的路。这样就方便多了。

有一天,到了一家客栈,冬雨连绵,寒风刺骨,无米无柴,店主将这支千年竹做的扁担当柴烧了。当他们发现时,只剩下一小节。他们悲痛万分,只好将这一小节竹,对半劈成“筊杯”,一到岔路口,“跋茭杯”来辨别方向。就此,筊杯就被人们沿用了。

Comment & Rating (0)

Please fill in your opinion
(0/5000)

No more